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面临碧澄海港,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
我们下榻的会所于双子塔,到厦门大学一步之遥,顺道往前走一捌弯就是名闻遐迩的古刹净土。
每次来厦门,南菩陀寺必至。作为艺术家我特别喜欢进山门之后经过大悲殿右侧拾级而上的山石与氛围。
从小临池不辍,对碑帖拓本情有独钟,每每见到这些摩岩石刻总觉得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手追目颂,意在笔先,沁入心脾,便觉得一股通灵的窃喜,大地音声皆佛说。艺术的创新是需要天地万物的蒙养的,何况是钟灵毓秀的道场所在。
类似的石刻让我联想起我的处女作《米字格系列之一》,艺术创作是个奇妙的现象,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那个滋润了你心灵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会凭借什么机缘悄然降临,道法自然,天道下地,物我两忘,养宜体居宜气学宜思。
与中学校友王坚兄同游留念
古先贤米芾有拜石之说,被当代石界尊称为“石圣”,之所以“拜石”实乃石头的浑然天成与乎“瘦、皱、漏、透”的四字相石法。而南菩陀的石头以朴实、浑厚、雄壮、古拙吸引观众,配之以古木连空、藤蔓缠绕,蔚为大观,拍案叫绝。
拜石,仅是米芾艺术生活中的一个“创意”,理当值得石友模仿,以示爱石之心;作为生活中芸芸众生,学会对艺术的鉴赏、对自然的敬畏、对古迹的探思怀古之幽情,是生活中的审美与情趣啊!
清风明月山石不用一钱买,而这些无形的财富给人生的审美、启迪、警示的意义则是悠悠远远润物无声。
到了山下,偶一回头,一束光打在行脚僧侣的身上,逶迤而行,登堂入室,心弦被什么力量轻轻弹拨了一下……
邂逅弘一法师的雕像,逡巡少会,若有所思
“悲欣交集”
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
而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与演绎,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